close

塑膠氾濫,生質材料製成的PLA標榜可100%生物分解,且因具有塑膠的特性,被視為塑膠瓶氾濫的問題解方。然而PLA外觀與比重與一般塑膠類似,民眾難以辨別,再加上目前台灣僅有一家回收業者有能力處理PLA,若混入一般塑膠回收,將導致整批無法再利用。

PLA又稱為聚乳酸,是由玉米、小麥、甘藷等澱粉或醣份經過發酵、去水、聚合等製程所製作,在溫度為58至70度、濕度90%的環境下可分解,但在一般大氣環境下並不會進行分解反應。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目前PLA應用最多的是作成雞蛋盒或托盤,而目前國內可處理PLA的業者僅大豐環保一家。

顏旭明指出,目前PLA回收面臨最大問題在於,PLA跟一般塑膠瓶外觀及比重非常相似,一般民眾難以辨別;而台灣在塑膠回收方面做得不錯,PE可以循環使用9至10次,但一旦混入PLA就無法使用,只能作為固態衍生燃料,以熱能回收處理。

為解決塑膠瓶混入問題,環保署研擬規範各種容器材質單一化,例如瓶裝水全部以PET材質製造,顏旭明說,「前端生產材質統一,後段分類就輕鬆」。

回收基管會組長連奕偉表示,去年PLA生產量超過6000公噸,回收量則是362公噸,回收率「不盡人意」僅6%。

連奕偉說,由於回收狀況不好,後段幾乎無法再利用,若混入塑膠,對塑膠回收體系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雖然PLA回收補貼高,每公斤有15.7元,但是回收商對PLA依舊興趣缺缺。

連奕偉轉述蛋盒業者所言,去年受疫情影響,PLA原料玉米貨源供應不穩定、價格高昂,因此塑膠瓶工廠業者希望環保署不要規定蛋盒只能用PLA製造,而是以RPET(回收PET)作為蛋盒。

至於市面上開始出現紙製蛋盒,連奕偉指出,回收紙漿雖然比塑膠貴,但較PLA便宜,蛋盒業者也有意願改成紙盒;唯礙於國人採購習慣,無法看見盒子中雞蛋的顏色、狀況,而不受歡迎。

來源: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分享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