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


梁玉芳著 2000年9月30日 天下文化出版 定價360元

撰文:蕭美君(長庚大學醫學系)

※ 1959-1999生命中四十年的「長假」,羅慧夫將它奉獻給台灣人民
,不只是他自己還有他們一家人一起將愛種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為了
信仰也為著理想……

 一個陰雨天的禮拜天傍晚我在書局看到了這本書,一本描寫一對正
要為前途打拼的年輕夫妻在人生旅程的起點處選擇離開了大部分人會
選擇的人生道路而走向一個未知的旅程,這是充滿勇氣的決定,我忍
不住被這本書吸引,是的正如書裡頭羅慧夫所說『人生總要有點挑戰
,如果你總是挑簡單的、輕鬆的,重複別人老早就開創的路子,就輕
易打發過去,那人生有甚麼意思?你得來點不一樣的。』

 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個名字,知道這個人可以治療兔唇很厲害,兔
唇一點都不可怕,可是我一直不知道原來羅慧夫是個美國來的醫生,
而這個從異邦來的醫生對整個台灣的醫療發展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
這背後的故事是包括了整整四十年的光陰,從無到有和台灣一起走過
現代化的過程,這本傳記詳實記錄了這樣的一段過程,台灣四十年歷
史縮影就在他們的生活故事中。一九六0年三月一日羅慧夫就任馬偕
紀念醫院外科醫師兼院長,那時候的馬偕醫院跟現在不太一樣,『那
時沒多少人會注意馬偕醫院。它有點像是那種慈善醫院,你只有在沒
甚麼錢的時候才會去的那種。馬偕有財務困難,七個月付不出帳款,
也發不出醫師和工作人員的薪水……』羅慧夫說,原本以為來台灣只
是來當外科醫師,結果還要接下整個風雨飄搖的醫院。那個時代的台
灣並不流行醫務管理這件事但是羅慧夫提出他的理想,希望馬偕可以
像美國的醫院一樣,由有「醫務管理」專才的人來擔任院長。因此他
找到了張錦文,這個從嘉義布袋漁村出身的子弟,並送他出國去學習
醫務管理,日後一路協助擘畫長庚、奇美、新光、成大、門諾醫院等
大醫院的張錦文說,如果他這一生在「醫務管理」有甚麼成就,這一
切都是因為羅慧夫的引航,「沒有羅慧夫,就沒有張錦文。」對這點
,他不曾懷疑過。改變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可以在這本書上看見當年
人物對於改革所作的努力還有他們的熱情。

 『羅慧夫在馬偕十七年的院長任內,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他所創
下數個台灣醫療史上的「台灣第一」。這許多第一中,有些是來自美
國制度的率先引進,例如首度引入防治小兒麻痺症的沙克疫苗、台灣
第一個加護病房、燒燙傷病房;另外,有些是美國經驗加上本地的再
改良,例如首創醫師費制度、嚴禁醫師收紅包及在家開業,確立大醫
院的經營管理模式並提高醫療品質;還有許多是來自羅慧夫基督信仰
「愛人如己」的醫療宣教使命,例如設立東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
第一個生命線、第一個唇顎裂中心、第一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第一
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等等。』舉唇顎裂中心來說,當年初到台灣的羅
慧夫發現在台灣街頭常可見到許多天生唇顎裂的大人走在街上,可是
當時羅慧夫知道自己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可以做這樣的手術,於是為了
唇顎裂兒的使命,羅慧夫回到美國再度拜師學藝,兩年學成回台。『
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
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
愛再傳下去。』是病人的需要催促著他開創。創立生命線對台灣而言
是另一項不能不提的貢獻,他認為「許多我們當醫師的,常常在醫病
之外,忘了也該幫助心裡有問題的患者,這才是真正為病人解決問題
」在這本書中一一記載了這些第一是如何的創造。而在這些創造中現
代化的馬偕醫院也儼然成形。

 離開馬偕後羅慧夫來到長庚醫院,曾有人質疑說一個醫療宣教士怎
麼可以去為財團賺錢,而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以行動彰顯基督的愛,一
直守在已耕耘過的田地,只是等待著收割而已。我想這不只是醫療宣
教的使命,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哪裡需要我們就往哪裡去,是聽見
上帝的召喚,也是愛的召喚,生活中不停有新的挑戰還有創造。

 讀完這本書心中有著各種不同的感動與啟發,是生活上『一旦你不
停地往回看,你就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是醫學專業上『不管我們
為甚麼選擇醫護人員作為一生的職業,我們終極的目標就是治好病人
的病,不管是心靈的、心理的或是肉體上的;病人是我們存在的理由
』;是人生態度上『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找出自己不知道的自己。我
努力、我嘗試,我樂在其中。挑戰,對我來說,是迷人的況味。』那
個陰雨天的黃昏因為這本書我的心裡也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 阿米巴醫學人文報網址: http://iwebs.edirect168.com/amoeba/
◎ 連絡信箱: monika@ms6.url.com.tw

資料來源:www.inex.twmail.net/temp/p04/01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分享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